【新聞走基層(69)】扶貧隊員曾權的一天
【編者按】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群眾,是新聞宣傳工作者最好的老師。走進課堂寢室,感知校情班情,觀察改革發(fā)展,體味師生冷暖,回應群眾關切,以飽含深情的筆觸、清新鮮活的語言,推出一大批“接地氣”、“有人氣”的新聞報道儼然成為了校園每名新聞宣傳工作者的責任。
一棵樹,根扎得深,才會枝繁葉茂,充滿活力。經(jīng)研究決定,學校在校園網(wǎng)、校報、校園廣播等校園媒體推出《新聞走基層》系列欄目,對焦一線師生、報道他們在幕后做出的不為人知的艱辛和努力。
今天的《新聞走基層?教師風采》聚焦我院工業(yè)與設計學院教師曾權。
曾權,我院工業(yè)與設計學院教師,2016年初被學校派往國家“十三五”貧困村贛州市于都縣仙下鄉(xiāng)龍溪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如今他已經(jīng)駐村七個月了。圖為曾權在仙下鄉(xiāng)政府宿舍起床刷牙,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國家“十三五”貧困村龍溪村位于仙下鄉(xiāng)西北部高山叢林上,交通極其不便,全村456戶人家共2450人,其中大部分是貧困戶,村民房屋散落分布在各個山腰。龍溪村農田以梯田為主,由于較高的海拔特和特殊的氣候,這里適合毛竹、生姜的生長,而水稻每年只能收獲一季,村民收入來源較為單一。
在龍溪村村口,曾權遇到了正在稻田干活的兩位村民,從沒下過農田的他來到田里為他們解讀于都縣出臺的精準扶貧種養(yǎng)業(yè)“以獎代補”政策。
曾權第一站來到了龍溪村小學,這里有295名學生,其中185名為留守兒童,了解到這一情況,在學校從事藝術設計教學的曾權制作了十幾個石膏玩具模型帶給村里的留守兒童。圖為曾權正在給卡通石膏上色,留守學生睜大眼睛好奇的盯著看。
一段時間的密切相處,曾權成了留守兒童中的“孩子王”,面對鏡頭孩子們笑得格外開心。
拿著自己親手上色的卡通石膏玩具,留守兒童們不舍的與曾權揮手告別。
從小學出來,曾權和龍溪村村主任毛陳長還要去走訪村里一戶較困難的貧困戶,經(jīng)過近一小時的山路跋涉,兩人來到貧困戶李冬陽家中。
李冬陽家庭貧困,一家五口還住在上世紀80年代蓋的土坯房中,生活潦倒。為了幫助李冬陽家盡快脫貧,曾權為不怎么識字的李冬陽詳細解讀扶貧項目中產(chǎn)業(yè)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yè)扶貧等與他息息相關的扶貧政策。
共同勞作后,曾權與李冬陽一家同桌同吃,親如一家。
“甜香辛辣龍溪姜,賽過遠近十八鄉(xiāng),有如冬筍脆如藕,一家炒菜滿村香。”生姜是龍溪村主要經(jīng)濟作物,在唐朝年間龍溪村就有種生姜的習慣,這里每家每戶都有地窖儲存生姜。圖為曾權在地窖里幫生姜種植戶黃觀鳳裝箱。
圖為曾權和黃觀鳳一起把裝好箱的姜搬出地窖。
為了幫助村民盡快銷姜,曾權和毛主任走遍了周邊多個鄉(xiāng)鎮(zhèn)超市,終于聯(lián)系到了幾名經(jīng)銷商販前來收姜。圖為曾權為黃觀鳳結算賣姜的收入。
我院還與龍溪村共建了“大愛有姜”合作社,發(fā)揮學校電子商務專業(yè)優(yōu)勢,共同搭建電商平臺幫村民銷姜。
結束了村里的工作,曾權從龍溪回到了宿舍,來不及稍作休息就又開始整理村里的文件資料……對曾權來說這一天的行程雖然辛苦,同樣也收獲滿滿。
(圖文:宣傳部肖朕、設計學院 編輯:何佑華 初審:賴艷艷 復審:沈林)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